彈鋼琴常見的錯誤手型

正確的姿勢及手型為學琴基本,正因如此,很多初學者容易輕忽、不會嚴格要求,只想彈自己想彈的東西,認為只要能發出聲音,習慣怎麼彈就怎麼彈;然而等學到更進階的曲目後,才開始意識到為什麼手就是跑不快、音也彈不乾淨,嚴重的還可能會導致手受傷。

以駝背為例,嚴重駝背的人不僅腰痠背痛、行走不便,還會因為胸廓變形,壓迫到心臟導致胸悶,但硬要一個已經習慣駝背多年的人不駝,即使他知道這樣對身體才好,生理卻已習慣駝背的狀態,不可能說改就改。


同樣的道理,日復一日使用不正確的手型練琴並習慣了這個錯誤後,才要求學生改是非常痛苦的,即使腦袋理解,身體也不可能馬上改掉一個經由時間累積而成的習慣。另外,在矯正的途中可能正在練習新的曲子,面對新曲還要找音、寫指法、分析樂句、想聲部線條、理解架構、細修音色和調整踏板等等,在處理這些訊息的同時,還要時時刻刻矯正手型是非常困難的。


最後就會引發最糟糕的生理及心理壓力—既不舒服也彈不好,進而產生焦慮、疑惑及排斥的情緒;父母可能也不懂孩子發生什麼狀況,以為孩子只是懶惰不想練琴,誤會又造成彼此關係的惡化,真的是得不償失。


本文章將整理出四種我教學以來較常碰見的手型問題,希望不僅能幫助初學者有正確的觀念,也能讓不會彈鋼琴的父母可以在旁協助孩子練習。


1.      第一指關節(圖左)或掌關節(圖右)塌陷

對初學者(尤其4-8歲的孩子)來說較容易出現這個問題,骨骼與關節尚未發育完全的情況下,手指也尚未訓練到能支撐手的重量,倘若初期練習不要求導致習慣性關節塌陷,會使手指靈活度與力度大幅下降。


2.      用完全的指腹或指尖彈奏 

彈鋼琴時手指接觸琴鍵的部份並不是完全的指尖,也不是完全的指腹,如果完全使用指尖去彈奏會變成「虎爪」,造成肌肉緊繃,跟鋼琴接觸面小也難以站立;若是使用完全的指腹則會造成手指獨立性差,聲音容易糊在一塊。 




3.      手腕與小手臂過高或過低

通常手腕與小手臂的高低會因鋼琴椅的高度有所不同,建議在調整手的高低前,先將椅子調整,確保身體在挺胸且肩膀放鬆的狀態下將手放上琴鍵,手腕與小手臂大致能與琴鍵成同一水平,不可過低過高。有些孩子年齡小,椅子必須調的夠高,若是踩不到地就需要使用小板凳或輔助踏板穩固重心,千萬不可甩腳。練琴時間久了孩子若出現疲憊狀態,可能會使手腕靠在琴鍵下方的底座休息、或是將手肘靠在腿上,這時可以請孩子起來走走、動動身體,不要養成不好的習慣。


4.      手腕向下壓

初學者尤其孩童在手指尚未訓練前,單靠手指很難彈大聲,對他們而言要彈大聲更快的方式就是使用手腕向下壓,若是長久習慣這樣的方式彈琴,不僅沒辦法訓練到手指的肌肉,彈下去的聲音也會生硬不圓潤,無法將快速音群彈的輕巧漂亮。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老師沒辦法在旁督導的情況下,父母或是錄影器材都是非常好的得力助手。不過這邊要提醒家長,雖然可以從旁協助孩子的姿勢,但建議不要過度干涉練習,頻繁地打斷練琴者的思緒會影響其獨立思考的運作,有適度的提醒就可以了。 


其實並沒有所謂什麼是絕對正確的手型及姿勢,畢竟每個人的手、肌肉、感受力、思考邏輯都不一樣,這些條件也會因為時間與經驗累積而改變,但如果能在學琴初期就避免不良的姿勢,對未來的學習可以事半功倍。


現在科技發達,很容易找到各種鋼琴家彈奏的影片,但要切記,不要單純模仿,一定要去思考為什麼,若是自己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多看不同的書、與琴友討論,也能在課堂中尋求老師的幫助,讓有經驗的老師協助解惑。成熟的鋼琴家在演奏時,可以看到他們獨特的彈琴方式以及習慣,這是經過時間不斷嘗試、調整、練習,才能找到適合自己身體最佳的運用方式。


建議練琴時一定要打開耳朵仔細聽,並用身體好好感受,要記住我們要求手型及姿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要以最省力的方式彈奏出最好的音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Alice老師

課程Q&A